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医疗法 > 中医脐疗
编号:13177388
敷脐疗法对阳虚偏颇体质的干预研究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2年9月1日 《中国中医药信息》 2012年第9期
     关键词:敷脐疗法;阳虚偏颇体质

    中图分类号:R245.9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5-5304(2012)09-0079-01

    人体质强弱盛衰与阳气的盛衰息息相关。在九大体质中,阳虚体质人群属于“正虚”人群,且许多疾病的危重证候与阳气的虚弱密切相关[1],故对于阳虚偏颇体质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笔者运用中药敷脐疗法对30例阳虚偏颇体质者进行干预,取得较好效果,现总结报道如下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30例观察对象来自2009年1月-2010年1月本院门诊,均符合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》[2]中阳虚质判定标准,临床表现为近一年感觉手足凉,胃寒,耐受不了冬天寒冷及夏天空调冷气;喜静,大便稀溏,小便色清量多。排除气虚体质和过敏体质者,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、肾疾病者。30例阳虚偏颇体质者中男12例,女18例,年龄最大73岁,最小40岁。

    1.2 治疗方法

    予中药敷脐治疗。基本药物组成:附子、肉桂、丁香。食欲不振者加砂仁;食凉易泄者加豆蔻;五更溏泄加吴茱萸、肉豆蔻。将药物研细末,以姜汁调和为糊,脐部常规消毒后,将糊状药物敷于脐中,外盖纱布,以胶布固定,每日1次,每次12~16 h,10次为1个疗程,共治疗3个疗程。皮肤过敏者停用,敷脐期间忌生冷食物。

    1.3 观察指标与方法

    于3个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;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有效病例进行随访,观察远期疗效;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依据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》[2]中的评分标准对手脚发凉、胃脘部怕冷、衣服比别人穿的多、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、夏天耐受不了空调房间的冷气、喜欢安静、吃(喝)凉的食物总会感到不舒服、容易大便稀溏、小便颜色清量多等9项症状进行逐一评分。各个条目分值相加为总积分。

    1.4 疗效标准

    依据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》[2]拟定。显效:阳虚质症状消失;有效: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,遇寒凉、劳累复发;无效:症状无变化。

    1.5 统计学方法

    采用SPSS12.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。计量资料以—x±s表示,采用配对t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,其中显效16例,有效11例,无效3例,总有效率为90%。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,27例有效病例均获得持久疗效。治疗前后阳虚体质积分经统计学处理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观察期间,1例出现脐周皮肤轻度过敏,余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敷脐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它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,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,制成丸、散、膏、丹、糊等剂型,将其贴敷于脐中,上用胶布、纱布等覆盖固定,或配合适当的灸疗,或热熨,以健脾益胃、温补下元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
    脐位居中下焦之间,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(神阙)。《难经·八难》曰:“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”《难经·六十六难》曰:“脐下肾间动气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经之根本也。”脐为母胎之命蒂,十二经脉之所系,五脏六腑之根,后天元气归藏之本。现代医学认为,脐为腹壁最晚闭合处,也是最薄的部位,脐下无脂肪组织,通过皮下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[3],其下有丰富的脐周静脉网,药物在此很容易被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。

    本项观察结果显示,采用中医敷脐疗法对阳虚偏颇型体质进行干预,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,降低阳虚偏颇体质积分,且无明显不良反应,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简、便、易、廉的特点和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,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:

    [1] 国生,付国兵,戴晓晖.中药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[J].四川中医,2008, 26(11):45-47.

    [2] 王琦.中医治未病解读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:74-77.

    [3] 高树中.中医脐疗学[M].济南:济南出版社,1992:11.

    (收稿日期:2012-06-05,编辑:蔡德英), 百拇医药(关青 国生 付国兵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专业 > 中医疗法 > 中医脐疗